微信支付宝强势来袭 银联移动支付能突围吗
文章分类: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7-03-28 00:59:05 原文作者:admin 阅读819
落地生根十五载的银联,已是我国银行卡支付清算领域的巨人,但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和支付技术革新的浪潮下,银联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3月26日,在银联成立十五周年之际,银联总裁时文朝发表了华诞致辞,他提出,银联在移动互联时代未能占到先机,原因在“最后100米”上,这将是银联未来要重点攻克的难题。不过,在支付市场已被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分食近九成的情况下,银联的“最后100米”或许也将是最难走过的距离。
支付清算领域的巨人
成立于2002年的银联,是我国第一家卡组织,实现了全国银行互联互通,并推动和见证了我国支付方式从现金、存折、支票到银行卡跃进的历程。目前也是全球发卡量、交易量第一的银行卡联合组织,时文朝在致辞中介绍,银联目前的发卡量已达到65亿张。
银联无疑是幸运的,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国内垄断地位的加持。境内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以数十万亿计,央行、银行、清算机构以及支付机构是这个体系内的四大主体。
其中,中国银联长期作为唯一的转接机构,负责为跨行、跨境银行卡的使用提供清算和技术支持等综合服务。另一方面,银联也在海外不断“开疆辟土”。目前,银联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建立了清算运营网络,境外可用银联卡支付的商户数量突破2000万家,支持银联卡的ATM超过130万台,银联卡已成为中国人出境主流支付工具。可以说,银联在我国的支付清算领域是个不折不扣的巨人。
不过,在15年的发展中,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文朝感慨地回望:从有卡到无卡,反映的是从以卡片为基础深化到以账户为基础的支付内涵的变化;手机早就超出便携式即时通讯工具的范畴,成为个人信息处理系统终端,支付的移动化会越来越普及,也将越来越深化;支付服务的费率将持续下降,支付行业也将越来越薄利、微利,我国的支付费率早已不到国际平均费率的四成。
同时,支付作为一切经济行为的起点和终点的属性不断强化,支付机构抢占支付入口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支付与其他商业环节的“交叉融合”也将愈发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风起云涌,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支付市场的改变,在近年来渐成一股强劲洪流,开始撼动着银联的地位。
移动支付纪元的“矮子”
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线下银行卡收单市场有8.9万亿元规模,银联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线下商家使用POS的费率大概在1%左右,但在线上业务方面却难觅“话语权”。彼时互联网线上支付业务交易规模为3.8万亿元,商家使用网上支付的费率大概在0.4%左右。
很快,移动互联网爆发,为互联网支付带来更肥沃的土壤。虽然银联当时已相继推出了“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移动支付”,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在线上支付市场上构筑起很高的门槛,并积攒了强大的客户群。
更让银联始料不及的是,这些第三方支付企业跑马圈地的速度非常之快。痛失线上支付之后,银联的线下业务也开始被吞噬。2012年3月,支付宝打起抢占线下支付市场的第一枪,宣布将在3年内斥资5亿元布局线下POS机业务。虽然该业务不久就被央行喊停,但随后而来的二维码支付,成为抢占线下支付“蛋糕”的最大武器。
2015年下半年,支付宝、财付通等在二维码支付领域开始发力,并屡屡要拿出真金白银的红包和优惠活动增加用户使用频率,增强用户粘性。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二维码支付就已跃升为移动支付的重要方式。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251.11亿笔,金额达3687.24万亿元。其中,第三方支付在二维码支付市场占有明显优势,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81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3%和100.65%。有业内人士指出,非银行支付机构全年接近百万亿的网络支付规模,首度超过去年全年GDP。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更是借此反超银联,站到了支付市场的前列。来自比达咨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按照市场份额算,2016年支付宝以52.3%居首,财付通以33.7%位列第二,两家支付巨头占据近90%的份额;拉卡拉、百度钱包、京东支付等位于第二梯队成员,瓜分到13%的市场;包括银联在内的250多家支付机构市场交易份额占比仅1.4%,被列入其他。
银联并非没有动作。继2015年双12推出“云闪付”之后,银联又支持多家银行的ApplePay、三星Pay、华为Pay等,引导银行扩大NFC支付市场,但效果并不明显。时文朝对此也坦言,资金实力、系统强度、风控能力上都是最佳水准的传统金融机构,却不能在移动互联时代占得先机。
难行的“最后100米”
“原因就在于‘最后100米’上。”时文朝如此形容,他表示,社会对银联最重要的需求就是银联庞大的网络。“没有不合适的人,只有不合适的位置。”时文朝进一步称,现在和未来的商业竞争已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生态之间的竞争。市场的逻辑已不再是简单的“谁强谁就赢”,而是谁进化得快,谁能找到更多的协同进化的伙伴,谁就能生存。
事实上,去年12月,银联正式发布“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宣告加入战局。日前,银联向北京商报记者确认,初步计划在今年5月底前实现200万商户接入、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上线二维码支付功能。银联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届时不排除像第三方支付机构一样,采取长达一年的消费满减等优惠活动。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在扫码付与NFC支付的标准之争中,扫码付逐步成为了市场的主流选择,也代表了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支付方式演变趋势,此时,银联联合银行调整业务策略,大力推广二维码支付,可看做一种顺势而为。
银联的二维码支付依然带有先天的优势。易观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银联的二维码支付标准为中小支付企业发展二维码支付提供了便利,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因为银联也是一个转接清算机构,目前除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以外,更多的支付机构是通过银联的通道进行结算,因此,中小支付机构会更容易接受银联的二维码支付标准以及随后推出的相关产品,也可以借用银联的扫码支付终端,降低推广成本。对于银联来说,接入银联的支付机构越多,银联的规模优势也将越大。
此外,在防范二维码支付风险方面,银联也做足了功课,为防止扫描山寨二维码被恶意转账的风险,银联二维码在技术设计上更安全。
不过,“二维码支付的市场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王蓬博认为,微信和支付宝有着电商和社交场景的优势,已经在用户和商户数量等方面构建起“护城河”,地位仍然会比较稳固。还有业内人士指出,二维码支付并不是简单地轻轻一扫,然后付款就可以,它具有一个庞大且严密的生态链条。这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在移动端繁多的应用场景保证了它们能够搭建起一个足够自我延伸的生态链条。但银联在此方面处于劣势。
“能否留住用户,就在于APP的使用频率、支付产品的体验和场景的多寡等,应该讲,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下,硬碰硬的产品推广模式长期效果极其有限,与市场巨头的开放合作可能才是更为可取的策略。”薛洪言表示。
可以看出,银联的“最后100米”并不好走。时文朝表示,银联的支付生态边界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没有不能入网的机构。他同时也坦言,“风雨十五载,百战归来,还是少年。”